甚麼是柏金遜症?
柏金遜症是一種慢性腦部衰退疾病,是由於腦部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未能產生足夠「多巴胺」而引起的。多巴胺是一種化學物質,負責神經訊息傳遞。多巴胺的減少,直接影響肌肉活動,嚴重阻礙患者的活動能力。一般在60歲或以上發病,亦有患者早於30歲出現病徵。
成因:
醫學界目前還未能掌握導致柏金遜症相關的神經細胞喪失的確實原因,未來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來確定,包括遺傳變化和環境因素。
常見徵狀:
運動症狀
一般來說,主要徵狀有震顫、僵硬、動作緩慢及走路易失平衡。
- 初期病徵:
震顫:患者手腳持續或間歇出現不受控制的震顫,尤以靜止時最為明顯。震顫多由一邊的手或腳開始,然後慢慢擴展至同一邊身體的其他部位。
僵硬:手腳肌肉變得僵硬,患者在伸直或屈曲手腳時,感覺重大阻力。
動作及協調出現困難:徵狀包括一系列現象,如書寫困難、字體彎彎曲曲、愈寫愈細;長時間呆坐而不變動坐姿;起步及停步方面均有困難;以及臉部缺乏表情等。 - 中期病徵:
病徵由一邊身體發展至兩側或身體中線,但平衡未受影響,其他病徵包括:
出現藥效「開關」現象。
走路及姿勢受影響,例如不能提起腳部步行,而是拖在地上行走。
失去平衡力,容易跌倒,身軀前傾,以急促碎步向前衝,起步及轉彎時尤其困難。 - 後期病徵:
病情進一步惡化,活動能力明顯地受影響,在藥力失效時完全失去行動能力。患者需要他人協助和輔助工具來進行日常活動,出現說話不清和吞嚥困難、失禁、不自主動作、失去自我照顧能力、認知功能障礙和幻覺或妄想等精神錯亂徵狀。
非運動症狀
- 認知變化:注意力、計劃、語言、記憶甚至腦退化的問題
- 便秘
- 進食小量後即覺得肚飽
- 多汗,尤其在藥力失效時
- 疲勞
- 頭皮屑增多
- 幻覺和妄想
- 站立時因血壓下降感頭昏眼花
- 失去嗅覺或味覺
- 情緒障礙,如抑鬱、焦慮、冷漠和煩躁
- 痛症
- 性功能減退,例如勃起功能障礙
- 睡眠障礙,如失眠、白天過度嗜睡(EDS)、REM睡眠行為障礙(RBD)、不安腿綜合症(RLS)
- 容易尿急、尿頻和尿失禁
- 視力問題,尤其在嘗試近距離閱讀時
- 體重下降
治療及處理方法
藥物治療
透過定時服藥以控制病情,主要包括:
- 增加腦內多巴胺
- 減慢腦內多巴胺的分解速度
- 抑制乙醯膽
- 多巴胺補充劑類藥物,可有效紓緩病徵,但此類藥物容易有副作用
手術
深腦剌激法(Deep Brain Stimulation)
- 透過微創腦外科手術把電殛植入預定的腦組織,在鎖骨皮下加裝脈衝起搏器,以電流刺激患者的腦部組織,調節異常的神經訊息,紓緩柏金遜症徵狀。這種新一代的手術已順利引入香港。
職業治療
- 進行家居環境評估及改裝,預防跌倒
- 坐姿評估及座椅改裝,減少因關節僵硬導致的腰背壓力增加及預防肢體變形
- 教導患者使用輔助工具及器具,例如利用加大手柄的餐具,有助患者較易抓握餐具
- 功能活動訓練及手部協調訓練,以促進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
- 認知訓練
其他康復對象